第235章 先鋒南下(1 / 2)
狄青大軍離開之後,杜中宵以楊畋部下為主,配合一部分輕炮和霰彈炮,組成一支三千人的輕裝部隊。由楊畋率領,南下荊湖南路,由那裡入韶州。到了廣南東路,就由楊畋臨機指揮了。
在車站,杜中宵送楊畋上車,對他道:「鈐轄,我們在京西路數年,帶了這樣一支兵馬出來。能戰不能戰,就看這一仗了。你帶廣東之後,當輕裝急進,拖住儂智高兵馬。如果拖得夠久,一兩個月後帶兵前去接應,就此滅了他,為國立功。有了勝仗打底,我們練的這軍才真正成了。」
楊畋道:「我省得,提舉只管安心。只要那廝敢仗著兵多,與我作戰,我必拖住他。蠻人哪裡有什麼像樣的軍器?一向又無紀律,碰上我們的軍隊,哪怕沒有火炮,只靠火槍兵都能戰而勝之。我聽說那廝久攻廣州城不下,轉頭向北,攻略州縣,還帶著女子隨行,一路作樂,哪裡有個能打的樣子!」
杜中宵點頭:「鈐轄與蠻人作戰多次,一切知之甚詳,我就不羅嗦了。再三叮嚀,最關鍵的不是去打幾場勝仗,而要以拖住儂智高主力在廣東為目的,等到我們大軍支援。」
楊畋點頭:「明白。只要儂智高不過梧州,提舉後續帶大兵到來就打得上,我記得了。」
梧州是鬱江的重要節點,一過那裡,就進入廣西路,從地理上應該以桂州和邕州為中心了。在廣東的軍隊難以得到支持,交通也不便利,大仗只能留給狄青了。
鬱江就是珠江的西江,此時依河段,分成左右江、鬱江、潯江和西江幾段,連通廣南東西路。儂智高攻破橫山寨,很快就破邕州,一兩個月就兵臨廣州,就靠著這條水路。兩廣作戰,就是圍繞著這一條大河及其支流進行的,廣州在下游,邕州在上游,確好就是儂智高的行軍路線。桂州不屬鬱江水系,避開了儂智高的兵鋒,兩州之間的分水嶺,就是天險崑崙關。
杜中宵對那一帶的地理已經非常熟悉,在紙上推演過多次。如果自己參戰,在哪裡集結,從哪裡進軍,選哪裡為戰場,都有方案。可惜好事多磨,自己為帥出征的事情遲遲定不下來。
看著火車開走,十三郎道:「如可惜,楊鈐轄只帶三千兵馬,又是輕兵。我們這些人,沒得機會。」
杜中宵道:「儂智高雖不堪,也是三千兵能剿平的。幾個月間他縱橫兩路,殘破數十州,實力豈能小視?前些日子樞密院估計,儂智高手下最少數萬人,十幾萬也有可能。——當然,他們蠻寇習性,自己手下多少人,只怕儂智高也不清楚。最要緊的,賊人雖沒攻破廣州,卻在那一帶盤桓近兩月,周邊的糧食必然被搜刮一空,足夠支持他們繼續流竄。」
十三郎點頭:「委實如此,鈐轄能把賊人大部留在廣東,等我們大軍趕到,就了不起了。若是放到廣西去,只怕賺不上什麼軍功。狄太尉手下著實有能人,那個『張鐵鐧』,走前因見我長得高大,與我較量了一番,不分上下,端的是好身手!」
杜中宵笑道:「不相上下,就贊好身手,莫不是誇你自己?張玉是西北有數的猛將,十幾年隨在狄太尉身邊,不知立了多少戰功!他們這一支兵馬,素來以勇猛著稱。第一勇就是狄太尉,排第二的就是張玉。陣前斬將奪馬,在他都是稀鬆平常。另兩位賈逵和孫節,看他們話不多,也都是有名的猛將!」
十三郎道:「著實如此。是我們僻處隨州,這些英雄人物見得少了,少了見識。以前只道火山軍時的張都監,騎射無雙,我看這個賈逵也不弱於他。」
杜中宵道:「自然如此。賈逵出身寒微,祖上數代白丁。他投身軍中,今日官職是一刀槍自己拼出來的,豈是簡單人物?記住,這種禁軍拼殺出來的將領,論及勇猛,都非常人可比。他們這些人,跟我們營田廂軍不一樣,許多統兵官武藝都是一般,靠的是能謀善算。軍里能跟你動手較量的,只有楊文廣、趙滋、竇舜卿幾個人,禁軍精銳將領怎麼可能如此?」
賈逵出身於底層,家庭條件並不好。他的祖父名賈貴,聽到這個名字,杜中宵總是浮現出前世看的一部電視劇中反派的樣子,覺得必然是吃不飽飯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