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一章:使團進京(2 / 3)
「此人學富五車,能力上佳,的確是一個好人選,只是此人太過固執,且不善交際,更無涉外經驗,讓其主科舉,掌儀制司可也,要是帶團出使,不妥也」
曹鼐又搖頭道。
見曹鼐一口氣否決了眾人兩個提議,眾人一時也想不出一個更好的人選出來。
「那不知首輔大人可有合適人選乎」
于謙拜道。
「難啊,此人必須有膽識,有見識,不卑不亢,不畏強權,支變通,通謀變,可惜縱觀我大明朝堂,幾無這般人選,除非由我們或者六部尚書之中選擇,可我們前往,豈不是屬於自降身份,一開始便輸矣」
曹鼐嘆道。
「我看那華漢國此舉就是故意的,派個處長前來,分明就是讓我大明難堪矣」
陳循有些微怒道。
眾人一聽,也並未反駁。
按理那劉建真有誠意,那就不該派個小小五品官過來。
可其偏偏派來了,這不正是讓人難堪嗎。
按制大明還必須要派使者前去迎接,可如今朝中又無合適人選。
故而眾人雖然有些憤怒,但一時也一籌莫展,毫無辦法。
而正當眾人一籌莫展,不知如何之時,忽然于謙眼前一亮。
「要不讓天津府同知王文龍帶人前去迎接如何」
于謙想了想,說道。
「讓個同知去,這似乎不合禮制吧,何況此人為何是最佳人選」
曹鼐問道。
「自天津立府,那王文龍便在同知任上幹了四年有餘,是天津府內幹得最久之人,其也有與華漢國打交道的經驗,何況此人善於機變,雖能力有所欠缺,然也可堪一用,再說同知也是正五品,有何不妥乎」
于謙拜道。
曹鼐聽後,低頭想了想。
如今也與其他人選,反正也就是迎其進京,派個同知前去,也無不可。
「好,那我便去請旨,加王文龍為鴻臚寺右寺丞,讓其前往山海關迎接那華漢國使團」
曹鼐說道,便轉身又進了宮門。
而朱祁鎮對此也不反對。
於是一道聖旨即可發往天津。
而這時的天津雖然依然在北岸建有三座衛城,但是在西面和南面,大明又各建兩城,作為天津府城,並作為與華漢國開埠之地。
同時這裡本就是南北運河交匯之地,加上如今經大姑口而來的船隊。
天津府真正成為三會之地,而逐漸繁榮起來。
城市規模越來越大,人口也增加到了十萬人,另外還有一萬華漢國商人經常來此貿易。
使得天津府成為繼松江府,蘇州府,揚州府,廣州府後,大明又一個因商貿而發達起來了城市。
只不過天津一面擔負起拱衛京師,協調運河之責,一面又是和華漢國貿易僅次於松江府,廣州府之地。
可謂商貿之誠,軍事之城並重。
而這也讓天津知府曹通,同知王文龍只覺責任重大。
畢竟這涉及華漢國之事,那就沒有小事。
何況天津因商而興,但土地相對貧瘠,除去劃入天津府的武清,香河,永清,東安四縣外其他地方良田稀少,大多都受海侵嚴重,土地鹽鹼化嚴重,根本種不出糧食,除去沿海可以作為鹽場,鹽池,其餘各地根本毫無用途。
所以對於天津來說。
想辦法擴大與華漢國的貿易和發展南北運河之間和各地的貿易,就成為天津一地唯一的選擇。
所幸如今大明也開始學著華漢國對商人,商貿進行收稅,加稅。
加上天津一地獨一無二的位置優勢。
故而也使得天津府迅速發展,一年光商稅收個百萬兩白銀不成問題。
一日多過後,聖旨傳入天津。
王文龍接到聖旨後,只覺責任重大,不敢怠慢。